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18的博文

案例分析: 银行纷纷降息,怎样refix划算?转银行是否有利可图?利息是否决定一切?

最近各大银行都降低一些固定 1 , 2 年贷款的利息。也接到不少咨询关于转不转银行。在和客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不能只看纸面上两个银行给你的报价。要结合所有因素来考虑。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几个 scenarios ,希望有类似疑问的朋友能拿到些启示。 首先,能不能转银行,第一取决于你的收入情况有没有变。因为转银行要重新审核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所以你必须通过 现在的 审核 (比以前严格)。 假设你通过了,贷款审核,下面这两个费用是你要注意的: 1.       Break cost/ early repayment cost (平时我们所说的违约费。) : 比如,在你上一次贷款的时候,定期两年,现在每到两年,你要跳出这个合同,这就是银行说的 break cost. 这个算法不好把握,因为银行有自己的公式。前段时间 interest.co.nz 做了个模拟器,大家可以去试试,链接在这里:( https://www.interest.co.nz/calculators/mortgage-break-fee-estimator )不过不保证准确性。 最终数字要和你自己银行确认。 2.        Deed of Acceptance (DOA)/ Cashback agreement etc (平时我们说的所谓“霸王条款”) .. 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叫法。不过意思是一样的。你一开始贷款的时候,作为拿返现的条款,和银行签了一个 n 年不能离开银行的协议。如果在限期内走了,就要返还所有或者一部分的现金。每个银行也有自己不一样的规矩。所以要看回当时签的文件。 好了,入主题,这里先假设一个情况,来分析一下转银行和不转银行的区别: David 去年在 A 银行借了 50 万,当时拿了 $2,500 的返现,签了两年内都留在 A 银行的“霸王条款”。利率当时定了一年。 现在 David 的贷款到期了, A 银行只提供牌价利率给 David, 4.3%, 再定一年。 David 不开心,因为上周新来的邻居,隔壁老王刚刚买房找的是 B 银行,拿到的是一年 4.15% 的利率, David 到了 B 银行,花了一两天时间准备材料,按照银行要求提供,审核也过了。 B 银行也给出了 4.15% 的利率。 但后来

关于海外买家限购的一些看法

新年快到了,最近文章发的频率没以前多,主要是手头上接了几个比较棘手的单子。终于现在都接近完成了。所有腾了些时间出来写写东西。 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已经不断有朋友和客人咨询笔者关于现在政府对海外买家的新政策是什么样子的。我的答案重复了很多次,其实到现在为止,根本没有任何新的政策推出来。各种所谓的新政都是根据现在的雏形来进行的推测,如果根据现在各种民间推测来做投资决定,个人觉得不理智。 有几次朋友说起海外买家新政这个事情的时候,让我预测,支招。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然而,到现在也是拒绝的。因为本来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不过,今天决定对于海外买家 / 投资者 / 开发商 这个题目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请注意,这个仅仅是个人看法,不能构成投资意见,也不是对政策的预测。   以下为正文 现在讨论的最风风火火的就是所谓准备要出台的限制海外买家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个 Oversea Investment Act 的修改还是各种拖,各种延迟,以后还说不定会有各种改变。到现在为止,能看到的是,业内和媒体,都对(还在讨论中的)新政里面关于海外买家只能“买地,盖房,然后一年内要卖掉“ 这样一条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今天又重新听了 Mike Hoskin 两天前的小短片 ( http://www.nzherald.co.nz/business/news/article.cfm?c_id=3&objectid=11992814 )个人觉得他说得没错,新西兰需要世界,而不是世界需要新西兰!新西兰这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本地人那种喜欢放 (hao) 松 (chi) ,享 (lan) 受 (zuo) ,乐天派的观念,想要发展,就必须吸引外来的资金,甚至劳动力(比如富华建 Park Hyatt 那 200 个工人)。扯远了,回到本地房屋市场。如果真的试行一年内要卖掉新房的这个政策,个人觉得对市场绝对是利空。其中很多原因就不一一分析了。 至于我自己的看法,前段时间也是零零散散的提过。首先,政府的初衷是提高本地房屋供应量。这个很好,方向是对的,无论蓝党执政还是现在混合颜色执政,这都是大方向。如果想要借助海外资金来提高供应量的话,除了现在说的政策之外,其实政府大可以考虑 1 : 1 ,也就是 ”build 1, keep 1” 的政策。 打个比方,